语言发育迟缓训练技巧
爱笑的宝宝更聪明_语言训练_
研究表明,聪明宝宝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爱笑是他们最大的特征之一。聪明的宝宝一般能较早学会笑,而且笑的次数也比较多。
从宝宝发育的进程来看,一般宝宝长到3个月左右就学会了笑。宝宝的笑分为“天真快乐效应”和“无人自笑”两种。比如当他看到妈妈或者其他比较亲近的人熟悉的面孔,新奇的画片或者玩具等,宝宝都会一边嘴里啊啊地叫着,以便手舞足蹈地露出笑脸,这种笑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当宝宝吃饱喝足,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即使没有外界刺激,宝宝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微笑,这种笑称为“无人自笑”。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构成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至于无人自笑,仍是婴儿在生理需要方面获得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这两种笑均有益于大脑的发育。基于以上理由,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在保证宝宝吃饱睡足,满足宝宝各种生理需要的同时,再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宝宝产生“天真快乐效应”,这将有助于宝宝智力开发。

“来”—伴随快乐感、有趣感
学语言不是枯燥地模仿。那种家长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孩子一时半会儿讲不出来,如果家长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因此,家长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激凌、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家长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用语言,用家长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来对孩子表示鼓励。 除此之外,家长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家长,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
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要发音正确,词汇丰富,语言精练通达,符合语法规范。和孩子说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孩子。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
“发”—妙用童趣学说话
如有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家长只是单纯地说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这时,家长可以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看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鞋子说:’小主人把我们穿错了,我们只好背对背。‘”随后,家长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小主人这回把他们穿对了。”家长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鞋子生气时的漫画和一幅两只鞋子微笑时的漫画,让孩子们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说话。
“嗦”—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啦”—小步前进
学习语言时,家长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家长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孩子不会发“K”音时,家长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
“西”—记录进展情况
在孩子未开口之前,家长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家长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家长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家长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家长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
“哚”—利用图画书
在教孩子认识周围具体事物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家长还可借助图书教孩子学说话,如买一些《看图说话》及文图并茂的小图书等。孩子好奇心强,这些形形色色的图画,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便于他们接受。大人在教孩子看图书时,要一边看画一边讲,把画页上的内容概括成一两句话,用简洁、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语特点的语言讲出来,使孩子感到亲切,便于他们记忆和复述。对于较大的幼儿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对着图画练习说话,大人只要适当地加以指导,这对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和发挥其想像力很有好处。
责任编辑:儿童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