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适合哪些人
考研:为兴趣,还是为职业?
近几年以来,每年考研都是持续发热。考研,为什么这么热门呢?到底热在何处呢,其实仔细思考,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考研可以给我带来许多好处。教育逻辑教研室毛访蘅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下认识,希望对迷茫中的学子有所指点。
其一、考研给了很多同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每年我们都进行考研目的的调研,大约全国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其要考研的原因是想要继续深入学习。可能是因为我国本科阶段的教育特质决定吧,本科阶段基本让仍然以普及性教育为主,意思是什么都学,而什么又都不够深入。这对那些意愿在专业上想深入研究的人来说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的,于是意愿科研事业的人往往选择继续深入学习。另外,相当多的同学本身对研发事业有兴趣,或者想从事大学教学工作,那么考取研究生后,可能意愿继续读博士,从而提高自己在专业角度的水平。
其二、躲避就业压力,让自己深入学习,塑造核心竞争力。从我国提出教育产业化改革以来,各大学各显其能,纷纷扩招,而各个院校的师资力量本身有限制,社会对大学本科生的需求也是有限度的,导致一段时间内供过于求,学生学习质量不佳。于是很多同学认为,继续深入学习,可能会塑造核心竞争力,譬如在一个方面上的深入,可能在找工作的时候会有优势。

其三、改变命运,名校情结的迸发。相当多的同学可能在高中时期因为偏科或者发挥失常去了一般大学,那些同学一直在暗暗发誓让自己重新扬眉吐气。
上述三种心态是学生们常见的心态,而考研到底为什么,实质上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略有差异的。笔者认为,考研是一次改变个人发展轨迹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笔者认为考研到底为什么,说到头,实质上就是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如何实现知识改变命运这种说法而已,也就是说,大家考研是不是可以考虑以职业规划发展为主要目的。
很多机构或老师主张以兴趣为导向,笔者不完全赞同,首先,可能兴趣会导致学生们跨专业考试,尽管说本科阶段的积淀并不深厚,但是跨学科考试的压力和一些硬性要求是许多学生无法达到的。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男同学本专业为法学专业,因为当年报考专业的时候出了问题,其兴趣点在化学方面,曾经多次问笔者能否理学类的化学相关专业或者工学类的化学相关专业,笔者一直持反对的态度。在现实情况中,法学工学或者理学,成功率趋近于零,即便初试通过,复试仍然会被刷掉,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尽管笔者环节能通过,可能在理工类学生的本科学习中,要经常的大量的进行实验活动,对于文科生没有这种经历的来说,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基本无法参加,导师在复试可能会被文科生的执着感动,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不可操作性,往往不予录取。
其次,兴趣本身可能作为爱好存在,不一定要作为职业存在,当然如果职业和兴趣能合二为一最好,但目前情况是社会岗位供给和专业供给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笔者主张,以职业规划为考研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考研的真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自己在若干年后,凭着当初所学的某个方向上的知识有一碗饭吃。
考研: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当车已经上了路,如果我们为了反复地思索自己的路线是否正确而减慢车速,徘徊不前,或者干脆将车停在路边继续观察路况,甚至将车开回十字路口,准备重新做选择,长此以往,那么我们可能会成为最后一名到达终点的人,甚至可能永远在十字路口徘徊。
考研也是如此,虽然很多人在准备考研,但其实心里一直在嘀咕:考研会改变我的生活吗?现在好多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我还应该考研吗?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很多同学开始犹豫之前的选择,甚至压力倍增。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情绪会受期望的影响。同样的一个结果,如果当初期望很高,我们往往会失望;而如果当初期望很低,我们往往会感到很惊喜。这就是所谓“意外之喜更加觉得喜上加喜”的奥妙所在。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一定要降低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将考研看作是增加知识、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而非将自己带到人间天堂的捷径和阶梯。因此,教育张老师想送给考研的同学们一句话:“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在考研的道路中,我们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朝着目的地安全、稳定、快速地行驶。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几点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
1.不要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做出决策开始行动后,往往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尤其是看到周围有人获得了成功而自己还一事无成时,往往都会回过头来,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而事实上,这样一种心态反而会影响我们正在前进的步伐,使我们难以做到全力以赴。所以,一旦我们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作出了决定,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走下去。
2.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紧张、辛苦的复习可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对于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可能投递了上百份简历才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可能面试了几十家单位才能最终将工作定下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于是我们会变得灰心、沮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努力得不到哪怕一点点的成功,那么这个人就会变得“习得性无能为力”,会对自己整个人完全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的特长也会产生怀疑。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功来鼓励自己,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比如说,面试过后虽然没有被录用,但是可以从面试中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看到自己这次面试比上次面试进步的地方;英语复习虽然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是可以看到自己比刚开始的时候进步了很多。这样,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每一天自己都是崭新的、进步的,这样的一种自我感觉能增加前进中的勇气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