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新手上路
  • 信用等级:

在线交谈: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热线:17839987727

快速报名,会有咨询师与您联系

学校评价(我要提问/点评)

  • 学校被点评: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资料认证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

    已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已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
  • 加盟时间:2021年08月31日
最新动态

北京儿童康复机构排名前十

发布者:康复机构 发布时间:2022-07-21 来源:康复机构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自闭症的孩子分为“高功能”和“低功能”两种,高功能的孩子往往人们都会投以羡慕的眼光,那些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平时也都会遵守日常生活规律,可是,在结构化的学校环境里他们的社交缺陷就看不出来了,往往也容易被忽略,致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得不到培养,只能越来越差。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不同于一般的孤独症儿童。绝大多数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甚至超出常人,具有极强的数字记忆能力、美术、音乐等特殊能力。而且,也有些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会接近其他孩子,并试图建立起友谊,但他们的能力因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如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其他孩子,不理解对方的感情反应和需要,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非语言性表达如点头、微笑、瞪眼等,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与人交往的愿望,往往通过搂抱、拉扯等动作来表示,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与排斥,结果还是遭到孤立。因此他们对人、对周围环境却不感兴趣,甚至是拒绝认识。最终结果只会导致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很弱。那么怎样培养高能能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呢?下面通过这几年在康达教学的成功案例讲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培养交友的兴趣,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

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不同于一般的自闭症儿童(上面已经提到过),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所以在学校里,老师就要训练他们对指导老师感兴趣,对同伴感兴趣,对参加集体活动感兴趣。孩子在这里会对秩序、规则、道德等建立起初步的认识,老师的态度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智商正常或处于边缘智商,且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或认知潜力,因此,具有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这种前提下,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主动和孤独症儿童一起玩,这会起到两方面的效果: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他和大家在一起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有助于摆脱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倾向。

2.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加以宽容和引导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上所表现的行为差失,常是源于他们大多不会解读别人的反应,更不会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有些孤独症儿童在老师讲话或上课是常常会下座位、拉扯或拍打其他小朋友、尖叫等,对于这些行为,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其宽容一些,不要立即采取严厉批评。但是并不意味着任其差失行为发展下去,应该想办法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帮助他纠正。如果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老师可以教他走到伙伴面前打招呼;对于上课是爱下座位的孤独症儿童,老师可以安排他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发现他开小差或想下座位时及时制止他。

3.社交故事情景游戏扮演

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过程中,难以从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信息中抽取恰当的资料,也不善于发掘背后隐藏的意思,因而出现种种的社交沟通障碍,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

而社交故事情景教学法,既能让儿童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当中的意思,也可以在有需要时随时翻阅资料。社交故事从五个部分---人际关系、学校、家庭、照顾自己和外出一方面将复杂的社交沟通过程简单化,促进儿童对社交处境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交沟通技巧,减低与人交往时的困扰。另一方面,社交故事针对孤独症儿童学习上的特性和困难而加以调节和配合,提高儿童对日常社会交往处境的理解,引导正确的社会交往行为、态度和反应。


该不该强迫自闭症孩子社交?星爸星妈该如何做?

每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似乎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他们拥有着不被普通人理解和感知的内心世界。

当普通人,尤其是家长,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得不经历坎坷与挫折,而这些孩子本身,也在经历着挣扎与不快乐。

那么,到底该不该强迫自闭症孩子社交?

我们知道,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孩子的重要特征,因此许多家长牟足了劲儿地干预,觉得只要孩子的社交技能上去了,那他就能够融入主流,正常地生存和生活下去。

但从实际干预效果来看,这个心愿难以达成,相当一部分孩子并没有明显表现出社交技能的提升,他们仍旧沉迷在自己神秘的世界里。

关于这个问题,社会上主要有两种观点:

有人认为,其实自闭症人士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看像爱因斯坦、达芬奇,人家只要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学习社交的常识,照样能过好一辈子。

也有的人认为,自闭症孩子毕竟生活在社会大群体之中,那就要尽可能地去融入社会,学习社会规则。没有社交,就没有沟通,社会生活就难以继续。因此,对自闭症孩子的社交干预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

那么,

回到最初的强迫社交问题

猫咪姐姐认为,自闭症孩子社交技能的推动很有必要,但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天赋才能VS社交技能

寻找发展这两者的平衡点

在自闭症群体中通常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在某方面天资优异,在另一方面极端糟糕。其中常见的一对矛盾便是天赋才能与社会技能的冲突。

猫咪姐姐曾经听过一个初中男生的案例,他非常擅长数学,妈妈认为他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数学家,所以大力支持孩子发展数学兴趣,却忽视了发展他最基本的社会技能。结果是一旦脱离数学领域,孩子难以与同龄孩子交谈,身边没有一个朋友。

因此,在这里猫咪姐姐虽极力主张充分发挥自闭症孩子的天赋才能,但也要教授基本的社交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可因噎废食。

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一个自闭症孩子转变为一个社交高手,因为这本身就是自闭症孩子的短板,但一些基本的技能如懂规矩、有礼貌等,必不可少。

发展水平VS未来定位

从定位倒推出目标

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孩子能够学到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本身的发育水平。

自闭症孩子是典型的图象思维模式,机械、刻板,这些都是他们典型的特征,发展中也会伴随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在拼命推进自闭症孩子社交干预训练前,我们应充分考虑孩子本身的发育发展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

之前参加过一些自闭症孩子发展论坛,我发现有些家长在谈到社交技能时非常悲观:我的孩子永远也不可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正常生活了,他永远不会组建家庭了。

很明显,无论怎么干预训练,都很难让这些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但尽管这些孩子与普通孩子不同,只要差异得当,也未尝不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闭症孩子也有了更多选择工作的权利,现代社会的许多宅男宅女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吗?当然,如果孩子属于高功能,各方面发展水平均比较不错的话,家长合理定制高一点的期望也无妨。

因此,家长在推动社交时,要充分考虑好自己对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定位合适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就合理了,训练的效果也就更好了,训练的信心也就增加了。

动机VS社交技能

对社会情景感兴趣+高自我动机=社会性发展高

有关自闭症孩子社交技能的训练,许多家长甚至一些专业人员都认为核心在语言沟通上面,其实不然。

自闭症孩子首先要解决的是注意力问题,他们喜欢沉迷在自己有限的、简单的游戏当中(如跑圈,扔玩具,拍打玩具,开关柜门,旋转身体等),这些玩乐基本上一成不变,他不会自然而然扩展出其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普通孩子都会不断尝试新玩具)。

在这里,猫咪姐姐鼓励家长们成为一个「好侦探」,寻找激发孩子的方法。这要说到曾经读过的一个「小女孩摔摔盒」的故事:

有个小女孩经常摔东西,她的父母认为是摔碎声吸引了她。所以他们将这个不恰当的行为转变为激发小女孩学习恰当行为的动力。

他们搭建了一个摔摔盒,在盒子里放各种可以摔的东西,当小女孩表现好了,就奖励她这个摔摔盒。结果摔摔盒在满足小女孩感觉刺激需求的同时也发挥了相应的积极作用。随着行为的形成,她摔东西的次数越来越少,社交技能的提升也越来越快。

在这里,她的父母没有把摔东西这个行为单纯地看做坏行为,而是看到了该行为背后的本质,巧妙地转化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

对自闭症孩子来说,训练社交无法带给他们直观的回报,他们很难在经历大量艰苦训练之后把社交成果当做奖励。所以在早期社交意识形成前,将模糊技能与具体奖励联系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自尊心VS社交技能

寻找培养孩子健康自尊心的方法

天宝·葛兰汀在自传中提到:「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够在成人世界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妈妈帮我树立了一个强大而健康的自我价值观,培养了我的自尊心。」

凯西·科恩在《提高儿童的社交智商》一书中介绍了具有积极自尊心和消极自尊心儿童的基本特征:

当孩子具有健康的自尊心时,即使社会交往中遇到挫折,都能转移到自己的爱好上,并不需要时时获得他人的表扬。只有当自己真正做出了成绩时得到的表扬,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适宜的餐桌礼仪,吃完所有的食物并不会每次都得到表扬,但当孩子搭建出一个小马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进行表扬,因为这不是预期中的。

对于大多数自闭症孩子来说,不是基于具体的可以看到的、摸到的或闻到的结果而得到的鼓励,他们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个人价值,因此培养自闭症孩子健康的自尊心应该创设结构化的教育情境,搭建进入社交世界的基础。



儿童自闭症康复课程培训内容:

学习类
厌学、学习困难、对学习不感兴趣、考试压力大、作业拖拉,孩子上课不集中等等
情绪类
脾气暴躁、意志消沉、抑郁、焦虑情绪、偏激冲动、强迫反复、胆小害怕抵触
交往类
亲子教育、人际关系混乱、同龄人边缘化、青春期叛逆、拖延现象、校园霸凌
成长类
网瘾、自卑封闭、思维迟缓、抗挫折力差、不良习惯矫正,记忆力,注意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