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级别:新手上路
- 信用等级:
咨询热线:17839987727
资料认证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
已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次
- 加盟时间:2021年08月31日
上海口碑好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训练中心
什么是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儿童语言障碍的一种主要类型,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临床上比正常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进步缓慢、在运用语言方面较同龄儿童显着落后、不能理解或说出与同龄儿童相应水平的语言——即儿童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所应达到的标准时,都称他们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
孤独症语言能力康复训练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征
孤独症儿童对于含义较深的词组、双关语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有的完全不能理解,有的则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义,此外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还有不懂沟通情境的问题。他们在使用口语和非口语表达方式时和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区别,老师家长们也可以在了解这些特质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导更为得心应手:
具体表现是:
(一)使用口语方式异常,有如下特点: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孤独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关联。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非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经由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亦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或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固着性:不会因应情境的变化,而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1.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二)使用非口语的特征;
1.不容易理解手势、表情、姿势等所传达的讯息。
2.会使用非语文的沟通方式,如攻击、伤害自己、拉别人的手等,有些行为是不合社会规范的。
3.部分的学生认字能力极佳,且擅长记忆,对于叙述性的文章也能够一字不漏的将它背下来。
二、对孤独儿童语言训练的目标
过去我们对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所实施的语言训练目标大多是要求他们能够说话,但是现在已经偏重能够使儿童理解语言中的意义以及能够表达,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首重在加强其语言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其纠正使用口语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语法错误,让他们能准确的使用词汇,能主动的与身边的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渐融入主流社会。
三、加强语言训练的几种基本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怎开怎样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亲情接纳法
要想从切入口着手进行训练,双方的互相接纳是前提。要让孤独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当然,在这里,也包括老师对被试的了解与真心接纳,只有这样,才会在训练中做到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沟通,用心训练。
(2)游戏法
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老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训练中去除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训练者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同伴带动法
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为孤独症儿童选择善良、活泼有带动性的伙伴,让伙伴去带动他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逐步走出去,融入集体之中。正常人择友多以同龄人为主,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病症决定着还不能主动与正常小朋友交往,他们的生活只局限于家长和老师之间,这就更需要在学校的时间里让他们也有自己的同伴,当然,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也注重帮他们找同伴就更好了。
(4)情境法
创造所需情境进行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刻意安排了。如在排座位时,让他坐在里侧,出来时就势必需要对外侧的同学说:“请让我出去”。这里,我举个非常深刻的例子,学生姚尧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没有,为了激发他这方面的能力,我把姚尧带回自己家,告知其家长坚持每晚打电话。第一天接电话时没什么,第二天也没什么特别,到第三天晚上接电话时,他突然主动发出一串情感表达语:“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还想奶奶,你们来接我回家吧!”听到这串话,训练者哭了,电话另一头的爸爸、妈妈也哭了。训练中很多事实证明,给孤独症儿童创造情境,对激发他们的表达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5)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淘治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6)运动训练法
一个正常人如果身体柔弱,浑身无力,会表现出无力讲话,即使讲了也是声音低小。孤独症儿童要想进行语言交往训练,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安静型的,懒惰型的孤独症就更是需要了。运动中增加肺活量,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这是语言交往所需要的身体物质基础。
(7)环境陶冶法
要有一个愉快而且安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接纳的、尊重的、关系良好的,并且应该减少限制与体罚,避免紧张与焦虑的产生。不随意做未预告的改变,包括每日的流程、教师、教室的布置等。
关于自闭症孩子“自言自语”行为的处理
1)自言自语的行为,要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来确定它是不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如果不是,就可以用其它的干预方法。
2)当确定了自言自语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后,我们还需要尝试去找出来刺激源是什么。每一种自言自语的行为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一些是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些是重复词或句子,有一些是唱歌或哼音乐,有一些是重述书或电影。每一种表现形式背后的满足都不一定相同。例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可能是感觉口腔或喉咙的震动感;也可能是感受某种频率的声音;唱歌,刺激有可能来自于某种节奏或类型的音乐,等等。这些区别对于干预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都是很重要的。
3)干预的基本原则还是切断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所以尽可能地往这个方向去想办法。提供外在的类似刺激是一种方法,类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如果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安静,可以用这个方法(但注意,干预不是说让孩子长时间地听音乐,而是通过音乐让孩子做到安静,渐渐地要减少音乐而孩子仍然可以保持不自言自语)。另外一种常用的办法就是打断和引开注意力。虽然我对孩子的干预没有成功,但可以看得到的是,在干预的过程里,改善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并不是说干预完全没有作用;干预的频率太低可能是影响到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干预的方法要不断地更新,方法与方法之间类似,但不完全一样,以避免孩子产生新的刻板语言或者对于你提供的活动失去兴趣,从而更愿意花时间在自言自语上。
4)干预一定是要有计划的。如果自闭症孩子在某种环境下,一下子就没有自言自语的行为了,说明这里面的某种元素是我们可以用在干预方法里的,而不是说把孩子一直扔在那种环境下,就解决问题了。比如孩子在听某些音乐的时候不说话了,我们也不能让孩子永远地听音乐下去。当然,在家长忙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无害的方法,让孩子不致力于自言自语,以减少他从自言自语中得到的刺激,也是应该做的部分。
5)不要自闭症孩子重复讲一些语就觉得那是刻板语言、是没功能的、是自言自语。刚开始有语言的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他刚学会的词或句子;刚开始对书或电影感兴趣的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他喜欢的桥段;刚开始对童谣感兴趣的孩子,会不断重复地唱某个他喜欢的片段。这些情况在发生的初期,要多观察,但不要过度紧张。如果孩子的重复随着他学习的内容的改变而改变的话,那就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但如果孩子过多地(例如,整个小时或几小时)重复同样的内容,那早期的适当干预(例如:引开注意力)就会比较好,以免自言自语的行为在不知觉中就渐渐被强化了。
教学对象: 3-6岁准备上幼儿园的谱系、发育迟缓的儿童
课程模式: 1对3小组授课
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应用行为分析
课程内容:核心训练儿童在集体环境下做、看、听、说、玩的能力来
提升集体常规,共同注意力,社交技能,自我管理等的能力,每月定
期的室内、户外学堂强化儿童社会融合能力。
课程效果:①帮助儿童提升集体意识
②建立集体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
③理解约定俗成的生活常识
④培养儿童入普园的前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