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级别:新手上路
- 信用等级:
咨询热线:17839987727
资料认证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
已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次
- 加盟时间:2021年08月31日
南京自闭症儿童行为该怎样干预
沟通困难是自闭症孩子的难题
孤独症孩子基本不与人交流,他们一般运用一定的声音,但不是语言,还有就是运用手势来进行提出需求。在沟通上,与人交流的基本是语言,语言缺乏就造成沟通困难。
他们的语言发展通常比较慢,对语句的学习也比一般儿童落后许多,词汇少,常有鹦鹉式语言或如回声般模仿他人说话,以及代名词反转的现象。 孤独症儿童在言语交流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原因,主要是言语运用功能的损害。
有大约一半的孤独症儿童没有任何有效的语言,常常依赖原始的沟通方式,例如拉着妈妈的手到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可以用一些工具性的手势让别人马上替他们做事情,但是不会用体态和手势表达感受。
如果你问“你想喝水吗?”,一个孤独症儿童的典型回答是不断重复“你想喝水吗?”当他想要母亲脱掉他的鞋子,他会说:“脱掉你的鞋子。”当他想要洗澡时,他会说:“你要洗澡吗?”
有的孤独症儿童能掌握大量词汇,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在语用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缺陷,在社会交往和沟通情境下不能适当地运用语言。
对于一个患孤独症的孩子,语言通常有着特定的字面意义,没有弹性解释的余地。他无法把某一种表达方式迁移到类似的物体或情境中。因此这就是孤独症儿童与社会相容的一个难题。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1、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
有的自闭症儿童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他并不伸手表现出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自闭症儿童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自闭症儿童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自闭症儿童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自闭症儿童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自闭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自闭症儿童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自闭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自闭症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
孤独症的自主交往训练法
几年前我们常听到一句流行语叫“爱你没商量”,有很多人为其感动,但世界果真如此吗?在与孤独症患儿长期交往的实践中,我们不得不肯定地说,他们爱你“不是没商量”。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孤独症的社会交往发展有缺陷,他们不易理解别人的想法,对别人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不愿了解或不能了解都有可能),其社会认知发展带有原始(本能性、“掠夺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稳定的特点,这也被通俗地称为“读不懂别人和外界”,即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预期。
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成为孤独症教育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但我们意识到,它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家长或教师要具有“读懂”孩子的一言一行的本事,要能了解儿童内心的需要、此时此刻的想法。只有“读懂”才可能“共情”( empathy),对行为问题严重的更是如此。另一个先决条件出自儿童本身,要他“读懂”别人,就要先使他有个好的情绪状态,一个人自己拥有了好的心情或平和的心绪才可能理解外界,在身体、心理受约束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好的心绪的。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有异常之处的同时就要及时创设一个十分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要外界给予的相当多或非常符合他的意愿时才有可能让他感知到事情的真实状态,即要先满足他、让他对环境和身边的人感到安全和无比的亲切。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我们要始终注意营造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这在早期培养中尤为重要。
进行干预和选择活动的前提是儿童和家长都感到快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身心疲劳、倦怠、心情烦乱的家长或训练老师没办法、也没必要进行这种训练,.因为孩子是不会被感动的,因此会没效果。
总之,要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沟通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儿童敢于交往、敢于沟通、喜欢交往和沟通,其重要的前提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人们要情绪放松、要快乐幸福,要让他不担心、情绪不受影响。其他训练员、教师也同样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与生活调剂。有人说,训练孤独症并不难,关键看我们怎么调整自己、管好自己,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作为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和老师,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对他们实施教育的价值,否则只会在训练中“重伤本已孤独的心灵”。
当我们调整好自己以后,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前面已经介绍了RDI,这里重点阐述自主交往训练法(简称自主性训练)。它是在依据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了普通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结果,参照普通儿童社交技能发展阶段理论,由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发的一种促进和调整孤独症儿童自主行为能力的训练法。因为它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即RDI)的目的一致,都是通过促进孤独症人士的社会交往能力来最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走向社会, “走出孤独”,所以在此作介绍。
阅读并了解RDI以后,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新方法,RDI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切中了孤独症儿童的一个要害问题。但作为方法推广,就会给人以“千篇一律”的印象。如果教师、家长机械地、刻板地模仿其阶段和做法,很多孤独症儿童还会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同时,其操作的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治疗师背景)、操作比较复杂,虽阶段划分清晰但非专业人员很难准确把握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很可能出现所有儿童接受千篇一律的游戏治疗的情形,特别是在刚刚引进阶段,一定不要盲目照搬。自主交往训练法的目标比较明确,重视对孤独症个案情绪状态的评估,并本着“以人为本”思路创建和实施,经实践证明能较快地促使儿童情绪稳定、主动语言和主动交往行为增多;从操作过程看,治疗与教学结合紧密,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主交往训练主要有6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有现状评估、教学建议、推荐活动和通过指标评估4部分组成,每个阶段的实施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两年训练还没有主动语言的儿童训练一周就有主动单词交流了,也有的要4 -6周。虽然这种方法组成结构清晰,实际应用中与RDI一样要避免机械照搬。
要灵活地、因人而异地从根本上发展儿童的自主能力、提高主动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先从情绪放松开始。
1.情绪放松阶段:
(1)现有状态评估:每阶段都是如此,评估内容包括三方面:情绪状态、语言主动性、交往行为。
1)情绪状态:①经常乱蹦乱叫,晃手,多动不安。②比较安静,晃手、吃手等安静的自我刺激行为多,偶尔轻声叫或乱蹦跳。③有时叫嚷、乱跑或哭泣,抱一会儿会自主好转。④其他(需注明,下同)。
2)语言主动性:①有模仿性语言或自言自语。②从无主动语言。③有少量主动语言,能回答陌生人的简短问话。④其他。
3)交往行为:①能根据指令和提示进行少量的交往活动,接受好吃的后能看对方一小会儿。②从不主动亲近任何人,给好东西时也不看对方一眼,但可完成对方硬性要求的对视。③主动亲
近某个特定的人,见陌生人后基本不尖叫,要求后能打招呼。④其他。
进行状态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情绪紧张状态、选择适当的放松活动。一般三大项中都是①②表现的儿童就需要放松训练,都是③的可以进入下一级训练。若儿童有语言但基本没有一句主动语言,经常在环境中乱跑,偶尔有轻微的自伤行为的都属于情绪很不放松的。他们看似能够学习,天天参与学习活动,能答出一些最近学过的知识,实质上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硬塞进去的知识不能主动应用,时间长了,好似“玩也没玩、学也没学”,在原地停留。这说明被动学习是无效的,只有主动的、快乐的学才能掌握真本领。
(2)供选择的游戏活动:既然要放松,该阶段就不能刻意安排任何教学活动,要以儿童自主活动为中心,孩子愿意做什么玩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玩并跟着孩子游戏。如他爱玩水,就让他痛快地玩,并做好控制水管节门、多带换洗衣服、准备桶盆等辅助性工作。他要乱扔球也随他,并帮他捡掉地下或乱扔的东西,没有预设的游戏项目。刚开始,儿童会非常地不知所措,做出许多怪异动作,如抠墙皮、吃杂物、到处敲打或制造各种怪声,但只要我们不干涉,只是及时对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如回位子坐就得到安抚、搂抱或想要的吃的等,该行为会自动减少或变花样儿,我们依然要保持与前面一致的“不管不问、不在乎”教育态度,把这些怪异行为都看成是情绪压抑多年的报复性释放,儿童的积极主动的正常化行为会日渐增多。
(3)重要的教学要求及问题处理:这是该方法的关键阶段,起着“心灵排毒”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后续训练能否顺利进行。,训练员不提出任何要求,主要精力在于观察孩子并满足他的要求,此阶段只要提出要求就会干扰他们主动性的成长,提出要求放在以后阶段;只需要奖励孩子,决不能惩罚;无比关注孩子,常搂搂抱抱,投其所好,如哼唱歌曲等。
应注意的问题:
1)情绪放松听起来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则有很强的挑战性。孤独症儿童,特别是长期接受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都习惯于被人管着、命令着,虽然他不配合、不执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