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经验之谈,高分攻略
考研经验谈:中国古代史,这样复习才更有效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是因为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的关键。
考过的考生经常说:“历史学考研考零分很难,但是考高分也很难,因为以前都学过一些历史基础知识,但是,真正要考一个理想的分数和学校,专业课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从历史学历年真题来看,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试题出得越来越灵活,不仅仅是背背课本就能考取满意的分数的。所以,建议大家从基础知识做起,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
1、 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
中国古代史的参考书是按照中国朝代的更替而编写的,所有这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分清前后顺序,切忌复习到考前都不知道哪个朝代在前,哪个朝代在后,这是学习历史最大的忌讳,因为历史学是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实证性学科。只有在熟悉朝代更替和时间起止的基础上才能对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和框架。
2、 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概况
如果想做到对中国古代史整个阶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必须从某个朝代的的社会历史概况做起,也就是说对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几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要掌握唐朝的社会历史概况,在政治上,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地方州县两级制,同时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等10道;科举制度、府兵制、唐律等。在经济上,均田制以及赋役制度相对于隋朝的变化,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等。在思想文化科技方面,这一类知识也要重点把握,因为这几年加大了对思想文化科技的考察。在民族关系方面,要重点掌握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在中外关系方面,要掌握与东亚、西亚等国的交往。
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先秦时期主要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秦汉时期,随着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秦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同时北方民族迁入中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也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关键因素。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大一统时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够从整体上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4、 重点掌握几个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有几个基础知识主线在贯穿其中,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兵制、儒家思想的演变等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像年历史学基础综合考察了西汉初期削弱诸侯势力的措施和清朝的摊丁入亩问题,分别属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和赋役制度。
总之,在历史学备考过程中,要总结整理知识点,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

考研高分攻略:先认清阅读理解的这5种文章结构模式
对于一篇完整的英文说明文或者议论文来说,不论其形式看上去有多么复杂多样,但是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写作目的,为了达到这一写作目的,一般考研阅读的文章都是采取特定的篇章结构模式,仔细分析历年考研阅读理解的篇章结构特点,会发现命题人在编排文章时通常采用五种结构模式。
(一)层层递进型
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文章开始是对有关主题的一般介绍,然后一步一步将主题具体化。这类文章的各段开始常出现表示递进关系的副词,如in addition to, furthermore, moreover等,文章的主题一般可以通过综合各段首句得出。
(二)一枝独秀型
全文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文章围绕着这个概念、中心思想或者现象,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说明,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再一次对该概念、中心思想进行阐述。
(三)花开两朵型
文章开始提出两个核心概念,随后分段论述。把握这种文章的关键是注意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结构分为两类,一种是两个概念是并列的,另一种是两个概念形成对比,对于后一种文章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作者对各自的态度。
(四)现象——解释型
在现象——解释型的文章中,作者在文章开始给出一个现象,相当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现象进行解释或分析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因数以及可能解决方案,作者可能提到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之后作者自己认可的那种解决方案才是文章的重点和主题;在文章最后对现象或问题进行总结说明并进一步强调作者支持的那种解决办法。
(五)问题——解决方案型
在这类文章中,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一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如果有多个解决方案,作者认可的才是主题。
除了文章结构外,对于报刊杂志体文章时文的一般特点也应有所了解,因为这种文章在考研阅读中占有极大比重。报刊杂志体文章的主要特点有:
1.引人入胜。通常以一个有趣或吸引人的故事或背景开始。
2.抛砖引玉。讲故事或交代背景的目的在于引出主题。所以,时文的主题常出现于首段的最后一句话或第二段的首句。
3.假装客观。作者开始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貌似客观地陈述各派观点,最后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确定作者态度的时候,主要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判断。如果例子表现一种正面态度,说明作者对这一事物持正评价;反之持负评价。

总之,对于一篇完整的英文说明文或者议论文来说,不论其形式看上去有多么复杂多样,但是套用一句老话:“万变不离其宗”即文章都遵循了特定的篇章结构模式,在这些模式中采用频率最高的是“现象—解释型”型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即提出问题(提出说明的事物或者现象)、分析问题(对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说明)、解决问题(对说明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总结)。可见,如果我们熟悉了文章的篇章结构模式特点,对读懂文章和把握主题帮助极大,一般来说,我们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文章体裁不同,其结构特点就会各异。因此,我们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去学习和了解文章的结构,以便更加准确、快速地定位我们要找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