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需要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
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岁前是小孩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倘若比起邻居孩子,自家的宝宝“惜字如金”,又或者咬字不清,难免教父母担心。究竟宝宝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香港宣美语言及听觉训练中心主任、听觉学家庞刘湘文说,“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很多小孩会自己学懂说话;若没有足够语言环境,我不奇怪何以很多小孩不说话。”
保姆照料 欠语言环境
不少双职父母将孩子交托保姆照料。很多保姆操着家乡口音,不会说普通话,故难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庞太说:“零至三岁是小孩的语言发展关键期,他们的学习对象很重要,若保姆不行,不如找一间较好的幼儿园。”
同时提醒父母,孩子入学后,虽有机会跟其他小孩玩耍,刺激其语言发展,但父母亦需每晚跟孩子多交流。同时,选择学前教育,不应只顾“硬件”如校园设施,更重要是“软件”——懂得小孩心理、与孩子沟通、注重小孩语言发展,并且咬字正确的老师。
跟孩子相处、玩耍时,父母又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相对无言
庞太举例:“有些父母跟孩子玩半小时,只管望着小孩咪咪笑……有些父母带孩子到公园,只顾拍照,什么也不跟孩子说。”
·总说儿语
有些父母爱跟孩子说儿话:饭饭、灯灯、包包等。
·有错不改
孩子把“红色的花”说成“红色花”,父母没留意有问题;小朋友把“叔叔”说成“笃笃”,大人只觉好笑,却没有及时告诉他正确说法。
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语言环境,父母应注意以下地方:
·多说话
多跟孩子说话,例如玩游戏时,想想说些什么孩子会有兴趣?庞太举例,跟孩子玩火车时,可以“旁白”:“哗,火车来了,轰隆轰隆轰隆……火车要钻山洞去啦……咦,火车又钻出来啦!”但注意不用太高深,例如太多四字成语,幼儿未必能够吸收。
·善意提点
纵使孩子说话有错,也不要经常“直斥其非”,打击他的自信。例如当孩子把“叔叔”说成“笃笃”,大人可以说:“对了,是叔叔呀,叔叔很疼你呢!”一般小孩,只要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听多了自然会自我纠正。
·合理期望
别期望孩子一步登天。例如要教孩子说“菠萝”,孩子可能要听上二、三十遍才学懂,父母要耐心地以不同方法带出“菠萝”,例如:“菠萝味道很好呀,你要吃菠萝吗?不过现在还不可以,我们先玩一会儿,再来吃菠萝好吗?”
·以身作则
父母自己的发音、咬字要正确,还要说完整句子,学习阶段,要多听才讲得好。若小孩不懂得说结构正确的说话,将会影响学习。
及早发现解决问题
若父母怀疑孩子的语言发展有问题,多抽时间跟孩子说话后,过了两、三个月仍没改善,便需要寻求专业协助,因为语言发展迟缓、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很多,必须由专家对症下药,例如有些孩子听不到高频的S音,便将“沙滩”说成“鸦滩”。最重要的是及早发现问题,有很多方法可帮助小孩。孩子发音不正,年纪愈大愈难改正。
简单5步 激发自闭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自闭症孩子不能像同龄的其他孩子一样自然地学会东西,他们需要特别的指导,需要提供系统的训练,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到老师和机构身上,因为家长在孩子康复之路上担着更重要的角色,既是父母又是老师。因此家长也要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地引导!
一、愉快的气氛。
自闭症孩子学习的组织中首要原则是愉快,心情好才能办事是自闭症孩子学习的必要条件。愉快的学习气氛可以有效地调节孩子的思想情绪,化解压力,激发自闭症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老师的热情及感染力。
老师的感染力就是老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孩子所表现的情绪力量。老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自闭症孩子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
三、成功的强化和对成功的满足。
老师利用表扬或批评也能唤起自闭症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激发孩子对成功的强化和对成功的满足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四、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学习本身对孤独症孩子来说是枯燥的、繁琐的、不实用的苦差事。因此在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教学中应提供视觉、听觉支持手段和强化练习,加强感觉统合的训练,让孩子有能力的进步。
五、互动及让自闭症孩子主动选择。
自闭症儿童主动性语言的发展往往存在严重障碍,除了生理和语言理解障碍的原因之外,缺乏表达动机也是其根源之一。因此,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老师和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寻找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点,发展其主动表达的动机,能够很好地帮助自闭症孩子整体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引导孩子主动选择。
总之,学习的组织中首要原则是愉快,心情好才能办事是孤独症学习的必要条件,其次才是提供视觉、听觉支持手段和强化练习等。在教学和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保证内容、手段、方法、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要适应孤独症的个别需要,孩子才能比较顺利地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