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可不单单是兴趣班
少儿编程仅仅是兴趣班?这样想你就错了!
现如今,除了应试教育学科的学习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课外兴趣培养。声乐、钢琴、舞蹈、走秀、书法、绘画……琳琅满目的兴趣班充实着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声乐课侧重于培养孩子的乐感、音准,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歌唱或乐器水平。
舞蹈和模特班的教学核心在于矫正孩子的不良体态,培养自信。
书法绘画课专注于笔头功夫,培养孩子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
不难发现,这些兴趣班集中于培养孩子的单项技能,我们可以更贴切地称之为技能培训班。
但随着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只会单项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了,综合型人才成为大势所趋。综合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综合素质高且能掌握多项技能的人才。这与学校一再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谋而合。
那么,有没有一门课程能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不局限于提高其单项能力呢?
我的回答是,少儿编程。
随着少儿编程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编程纳入孩子的学习范畴。不同于上述兴趣班的单项培养,少儿编程给孩子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培养和塑造,孩子的收获是方方面面的。
为什么少儿编程能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这要从编程的学科实质说起。学习编程需要学习者不断编程、不断输出,而编写程序的过程就是有条理、有根据地分析推理事物和表达思维的过程。因此,编程是一门非常适合用来培养、锻炼逻辑思维的学科。
我们来看看学习和运用编程需要运用到的几种思维方式。
1、分解思维
分解思维,是将复杂、庞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解决的思维路径。
通过完成小项目,解决小问题从而完成大项目,解决复杂问题,使整体变得更加易懂和简单。
孩子想要利用编程制作一个小游戏,就需要先对这个小游戏进行分解,将整体拆分成角色、音乐、场景、按钮设置、运动轨迹、游戏规则等等简单易懂的小模块,再通过对代码模块的搭建和迭代,最终完成整个游戏的制作。
2、框架思维
培养孩子的框架思维,就是锻炼孩子把零散元素归类组合的能力。
学习编程,就是学习一种框架的搭建。一个指令代表什么,一个语言模块能起到什么效果,又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搭建一个可行的框架,使得作品得以顺利的完成,这是学习编程的孩子每次上课都会思考的内容。
比如说,孩子完成一个打地鼠的游戏,那么在对题目进行拆解后。他需要选择作品的背景、地鼠的角色、随机移动、造型的切换的积木代码,包括声音、特效、得分等全面的搭建,才能使得作品最终能趋于完整。
编程就像一个拼图游戏。孩子需要把被打散的图片利用框架思维重新归类,并进行组合。只不过编程会更多样,更复杂,也更能开发孩子的大脑。
在编程这种框架搭建如此多样的学科里,孩子的框架思维绝不是简单锻炼的程度。一个编程学习得好的孩子,会有一种超过常人的归类构架能力。
3、计算思维
总的来说,计算思维指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能够清晰、抽象地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用信息处理,并有效执行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理解一下运用计算思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比如在英汉词典中查一个英文单词,相信读者不会从第一页开始一页页地翻看,而是会根据字典有序排列的标准,快速地根据目录定位单词词条进行查询。这正是计算机中广泛使用的索引技术。计算机也是这样查找文件的,因为这样是既高效又不会出错的最优选择。
4、抽象思维
当我们看到很多苹果、香蕉、西瓜、草莓的时候,我们用“水果”去概括。
当我们看到地上的冰淇淋和哭泣的小明,我们推理,因为冰淇淋掉了,所以小明哭了。
当我们面对日出日落的日日夜夜,我们总结出春夏秋冬,还发明了年月日。
当我们想要盖一座房子,我们用数字测量房间的长宽高。
以上,都是生活中运用抽象思维的案例。
抽象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超然性的特点,是在分析事物时抽取事物最本质的特性而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
孩子不断学习编程,不断产出自己的作品,就会从中发现一些通用的方法或者模式,无形中培养了抽象思维。具备抽象思维的孩子,能将解决一个问题所学到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同一类问题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编程的特性结合其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多种思维方式,使得学习编程给孩子带来的注定是多方面的思维与能力的提升,而绝非其他兴趣班一样单方面的技能培养。
我们从来不吝于对孩子的培养。接受教育这回事,宜早不宜迟。南昌大学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朱小刚教授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到:”青少年学编程应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兴趣,主要针对小学4-6年级的孩子,编程学习可以零基础入门;第二阶段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积累,对象以初中生为主,如果小学阶段未接触,这会儿可以迎头赶上;第三阶段为创新创造阶段。高中阶段以参赛获奖为目的,直击赛事冲刺,如果错过了第一第二阶段,直逼第三阶段,在短时间内的学习压力会比较大。“
从逻辑到思维的锻炼,从严谨性到创造力的培养,少儿编程不应仅仅是兴趣班,更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
你们有没有想过,20年后你们的孩子是什么样?
或许,你们也曾迷茫,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孩子当下的教育能不能跟得上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哪些能力将在20年后还具有竞争力?
先带大家分析三组数据,看看著名儿童心理专家兰海预测的未来。
第一组是20和47%。也就是说现在的工作20年之后有47%会消失,将近一半的人会失业。
第二组是20和65%。20年以后可能有65%的工作岗位是现在的我们所不知道的。
第三组是45%和55%。是指每个人进入职场工作的时候,实际上使用到或者被评价的综合能力当中,只有45%源自学校学习的、可以用标准化方法测试出来的结果;而剩下的55%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其他的基础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
那么,面对世界的千变万化,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在20年后依旧保持竞争力?
第一种:
对新事物保有好奇心的孩子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一探究竟,这便是科学界常说的科学精神。可是,这种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吗?
“别乱问”、“别乱动”,类似这样的话你有没有和孩子说过?如果有,这很可能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杀手”。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强调,当下所推进的早期家庭教育,并不是说让家长早早地赶着教孩子数数、认字,而是希望父母早点意识到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如果总是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就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养,兴趣很容易被磨灭。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最讨厌的就是学习,也讨厌接触新的东西,真的变成了“厌”。这样的孩子在未知和变化的世界中也可能变得落后。
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再看这句话,“学而不厌”也是建立在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为什么不厌倦?因为孩子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才能够想要去探索,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更加主动地再往更深层次探索。
和孩子所学的知识相比,这种对事物产生兴趣的能力,才能和20年后的未来衔接起来,才是保证孩子在巨变中仍有不断的探索精神,依然具备竞争力的核心素养。
第二种:
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孩子
《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认为,让人最尊敬的人是那些能够创造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人。
未来究竟会怎么样,现在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而生命中所有的活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了,还有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能够灵活应对的能力。因此,相对于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听话、成绩如何,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是否具有创新、创造力。
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其创造的巨大动力。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发明。保有好奇心的孩子创造力一定不差。
奇思异想是孩子创造思维的源泉。“五彩树”、“蓝太阳”并不是胡闹,也不是瞎想,这是孩子独特思维的体现。正是拥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才激发了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只有创造力才能让人超越机器人。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孩子以创新的观点和态度解决问题、适应未来的生活。
第三种:
懂得管理情绪的孩子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会哭会闹,家长也会有烦恼的时候。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正确的引导不应该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孩子正确认识到什么样的宣泄方式是有效的,从而在下一次情绪爆发时能够懂得处理情绪,平复心情。
学会处理情绪,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才能学会抗压。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日后即便是处于逆境,孩子也能够在强大内心的弹力下,转化情绪带来的巨大的波动和伤害。
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孩子的人格才能更加完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第四种:
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
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呢?
在张侃看来,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忍耐力,还是一种权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体现:懂得并能判断出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由延迟满足能力延展出来的选择力、判断力和权衡能力更重要。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在一个小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的小托盘里有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让数十名儿童待在里面。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零食,也可以选择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不同的是,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最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坚持了15分钟左右,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实验并没有结束。离实验开始的时间差不多过去了20年后,研究人员再次追踪调查了这些孩子,最后发现,凡是能实现延迟满足的孩子,成绩更好,成年后更加成功。
世界变化很快,所提供的选择也很多。而要在众多选择中懂得如何取舍,如何权衡和判断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不要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去管控和学会忍耐,而是要让孩子逐渐发展出掌控自我的能力,从被动走向主动,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判断力去实现自控。
第五种:
学习能力强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许多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
拥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对自己会有一定的认识:我想要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想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应该怎么做?
未来遥不可及,或许我们如今学习的很多知识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被淘汰。面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坚强的内心,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包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等。世界瞬息万变,但是孩子们也能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每一次意外,顺应变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学习能力强的人在未来必定有一席立足之地。也就是说,现在拥有强学习能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更有竞争力,才能对社会有贡献,对世界有态度。
总而言之,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独特的创造力、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完善的人格。
除此之外,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孩子等,都将会在20年后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
父母要帮助孩子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未来,帮助孩子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家长们只能不断优化自己,让父母这个角色扮演的越来越好。让自己在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给孩子最好的爱、最理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