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差,与这5件事脱不了关系!赶紧改!促进孩子学习力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
因此,小博提醒,有以下5种错误教育方法的家长,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上心、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
在孩子看来,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2、不停训斥孩子
太多的家长,企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仔细想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但家长情绪低落,孩子也十分不开心。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的坏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3、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
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4、家长包办一切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动脑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过于简单或粗暴:要么不停地唠叨,实在不见效便来“棍棒教育”;要么就束缚孩子的双手,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动手的机会。
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在这种家庭中生活,说不出幸福与否。这并非说孩子们不曾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这种爱总是藏在一种近乎严酷的表情下面,令他们难以把握。孩子们尤其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事情上能做一些让父母高兴的事,而又在哪件事情上,使他们的父母如此伤心。
长久下去,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做事缺乏果断性,总是思虑再三,唯恐哪一步走错,而影响到别人。而周围人的不愉快,很容易传染到他们身上,有的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到自己是不是总给别人带来麻烦。
因此,家长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这样才是陪孩子写作业的正确方式,提高孩子学习力
傍晚时分,孩子坐在对面做作业。他11 岁半,六年级。和孩子班上家长聊过做作业的事儿,极少数孩子不需要陪伴,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小学阶段还得陪伴,但陪伴的方式有讲究。
做作业之前有“三问”:
之前有一家长告诉我们,说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孩子管不住自己,希望家长能陪伴在他身边。后来就让他坐在餐桌上做作业,一旦发现小手上拿着玩具或零食,立刻就给他收走,课外书也收到一边,让他的四周清清爽爽。
因为家里厨房是开放式的,和客厅连在一起,餐桌比较大,孩子坐在对面,家长工作用的电脑也放在餐桌上。他做作业,家长工作或做家务,灯下一片宁静。
吃过饭后也立刻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没有饭菜的踪影,变成了办公桌和书桌。这就避免了孩子依然停留在就餐时的松弛状态,而开始紧张起来,知道要用心对付作业了。
家长都不愿意给孩子贴上“不专注”“自控力不强”的标签,认为孩子大概就是需要更多一些的训练。事实上,只要耐心坚持训练,他就能慢慢变得专注。家长的信心、耐心是非常重要的。
训练的过程,是教会孩子方法,授人以渔的过程。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么做是有长远好处的,不要怕烦。我们的训练方式可以这样:当孩子放学时,一定和他聊几分钟,了解:
1.今天各科作业的量有多少?
2.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这个难点?
(后来这个问题也演变成:这科的作业是体力活儿还是脑力活儿——所谓体力活儿就是指类似抄写生词之类的,这种作业我们都让她放到精力不济的时候去做)
3.今天计划先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从难点开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体力活儿”。
不能只问“作业多吗?”
以前只是问一句“今天作业多吗?”是很不够的,不够专注的孩子往往会避重就轻,把麻烦的作业放在后面,而孩子觉得作业麻烦,是因为孩子没学会分解麻烦(好多大人都还不会呢,何况大脑处在发育中的孩子)。
比如 5 年级时,学校发了一本《国学》,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几首古诗,他当时最怕背诵,那怕什么我们就提前搞什么。就专门指导他如何学会高效背诵古诗,比如教会他发现这首诗压什么韵,找出写景的关键字词,有时会找出配有画面的朗诵视频给他看,帮他理解这首诗在讲什么。
总之,帮他学会花几分钟掌握一首诗的几个特征,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多了,经常会和他比赛谁背得快,当然家长需要让着他。当时,周末首先安排时间背诵三首古诗,这样到了布置有背诵古诗作业的那天,他就一点都不害怕了,心情轻松,做作业就快。
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强化自我管理,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孩子尝到掌握方法管好自己的事情的甜头后,慢慢就会主动交流今天作业的难点,以及他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协助,哪些他自己能搞定。
如果老师布置了作文,一般都会先思考要写什么,大致会写哪几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打开作业本的时候才去思考要写啥。到了6年级,已经开始主动估算各项作业需要的时间,虽然还是会有偏差,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作业本签字不可马虎:
需要在作业本上签字时,家长都不能马虎。爸爸检查数学作业,如果发现有错,不会直接告诉孩子哪一题有错,而是告诉他,这里面错了两道题,自己找,迫使他自己再次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强化检查的习惯。
到发现了错题后,接着和他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是概念没理解,还是省略了必要的步骤。每周可回顾本周作业的质量,比如为什么这一周数学作业甲+这么少,而甲-这么多?是粗心大意,写得不工整,还是其他原因?要求他下周必须扭转局面,要多争取作业的高质量,多得甲+。
妈妈负责检查语文作业和英语作业。语文作业只看老师上次的打分,如果不是一百分,就仔细看错在哪里了。如果是一百分,就不管了。平时多花心思帮他物色课外读物,提高孩子的阅读量。
家长要牢记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所以陪伴的内容和方式也都在悄悄变化。到了6年级,家长可以更少过问语文的具体学习,依然只是提供阅读条件即可。
从来不帮孩子整理书包:
平时家长不要帮孩子整理书包,孩子的书包也不希望我们碰,里面有些他自己的小秘密。但是要要求他分门别类装好课本和作业本,以及卷子和草稿本等。每周和他商量他的哪些东西放在书包的什么地方,帮他养成固定放置东西的习惯。
在家也是给他准备好各种文件袋,尽可能分门别类放好各种参考书和卷子,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文具也都有合适的收纳箱袋放置。睡前要求必须准备好第二天的课本等物品,必须检查手机是否有电,没电就要充电。
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已经熟悉了这一套,睡前就手脚麻利地收拾她的书包,给手机充电,检查自行车的钥匙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第二天上学好用)。
固定时间让孩子生活变得有序:
要想让孩子变得专注,必须明确孩子的一些时间,比如早饭和晚饭的就餐时间、晚上开始锻炼的时间、晚上入睡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同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比如晚饭需要多长时间消化而不影响晚上睡眠,锻炼怎样不至于睡前太兴奋而睡不着,这么大的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怎样的危害)。
渐渐地,孩子的生活就变得有序。有序,才能专注。有序的生活,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清晰,混乱的大脑必然导致不安全感,因为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失控的,而有序让人有可控感,故能专注。
陪伴孩子作业的小贴士:
在陪伴孩子,训练孩子高效做作业方面,可以给予这样一些辅导:
1.怎样的握笔姿势能把字写得又快又好。这对孩子能快速完成作业和考卷十分重要。
2.怎样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做标注和笔记,又不至于把课文都弄得看不见了。
3.怎样写数字和公式,既清晰美观,又很快。写得不工整,很大的原因是还没思考就开始做题。所以要求他必须打草稿,必须下笔前估算纸上空间的安排。
4.怎样听懂英语老师的课堂用语。如果有段时间发现孩子的书上画满了小人儿,那就说明这是孩子上课在分心,而分心往往是因为听不懂。就可以对此作针对性训练,而且强化预习环节。这样一来,课本上的小人儿就减少了。
5.重视预习和复习,而预习的重点在于能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上课;复习则需要找到薄弱环节,越薄弱越多投入时间复习,而且让孩子学着把薄弱环节想得比较具体,这样他就能够看到问题而有解决的思路,且能估算到需要多少时间能搞定这薄弱环节,从而学会见缝插针复习。通过长期训练让他牢牢把这些观念记在心里并去指导行动。
总之,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陪伴,关键还是理念要清晰,要知道现在陪伴是为了今后无需陪伴,具体来讲,我们的目标是小学 6 年级做作业的陪伴,为的是初中做作业的较少陪伴,以及高中做作业的无需陪伴。如此,我们认识到在陪伴时需要抓的就是各项基本习惯的养成,常抓不懈,让孩子品尝到好习惯带来的甜头,从而乐意去坚持。
孩子出现分心走神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时候,在家里家长可以做一些辅助训练,最重要的还是要带孩子进行专业科学有效的训练,这样才能让孩子注意力不断提升,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